大汉第一太子_第0346章 察举、赀买、考举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0346章 察举、赀买、考举 (第6/7页)

荒’。

    若是细说,个中缘由自是复杂至极,可若是总结概括,也就是短短三句话。

    ——赀官可获得的人才数量足够,但质量层次不齐,且总体质量不高;

    力田、孝廉二者,一个是专业性过强,综合能力不足,一个是只论名声,不论能力;

    至于最后的‘贤良方正’,更是犹如后世经营类游戏中的传奇红卡,可遇,而不可求,可求,又未必求的到······

    除此之外,还有一点,是汉室察举制度的一大局限。

    ——察举察举,是需要有人‘察’,有人‘举’的~

    力田、孝廉还好些,只要受举人名声够大,就可以让六百石以上的县令,或郡级单位千石以上官员保举;

    可到了‘贤良方正’这一国士级别的人才,却是起码要受举人所在的郡守本人保举、朝堂派出九卿级别官员审查,并最终,由首举的郡守一人、审查的九卿一人,以及丞相本人,这三人加在一起联名保举!

    而在举荐之后,无论是力田、孝廉,亦或是贤良方正,只要该官员出现任何问题,甚至于只是具体执政过程中,犯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错误,都要牵连到每一个保举者,包括举荐贤良方正的地方郡守、朝堂九卿,以及丞相本人。

    这也就导致在‘举荐’这一模式下,地方郡县,尤其是朝堂高官,总会本着‘宁愿什么都不做,也不能犯错’的原则,宁愿因‘抗命不举’而受罚,也绝不举荐;

    ——举荐人才没奖励,人才出问题要受罚,甚至要顶上‘识人不明’的高帽,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,傻子都不乐意干!

    在这种背景下,从刘盈口中道出的‘考举’二字,自是让曹参、王陵二人,看到了一些从未曾见过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