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0394章 文、武皆考 (第4/7页)
堂之上,‘非彻侯不能为相’,乃至是‘非彻侯不能为公、卿’的政治潜规则下,没在军队混过的纯文官,也是绝对不可能跻身于决策层的。 但饶是如此,在渡过开国之后的十几年,逐渐迎来和平发展期的当下,官员组成由‘武’逐渐向‘文’倾斜,却也是无法避免的。 道理再简单不过; ——开国前后,官员的选拔方式,就是看武勋! 谁武勋高,谁做大官;谁武勋低,谁就在后面排队! 这样的官员选拔、任命方式,在短期内自然是最为轻松、最具性价比; 再加上汉初这批开国元勋的整体质量,实在是有些高到令人发指,便也使得这种理论上荒谬至极的选拔、任命方式,在汉室却根本没惹出什么乱子。 甚至非但没惹出什么乱子,还造就了接连好几位名垂青史的贤臣、贤相! 但在开国之后,尤其是在这批开国元勋逐渐老去之后,官员的选拔、任命,又该通过什么方式呢? 武勋? 仗都打完了,都进入和平发育期了,上哪去找那么多功勋卓着的勋臣?! 而这,也正是开国之后,朝堂选拔官员的方式,从‘武’向‘文’倾斜的主要原因。 ——没仗打了······ 要还是按武勋当做官员选拔标准,那别说长安朝堂了,就连三公九卿十二个位置,也绝对没办法坐满。 所以,在这批开国元勋澹出朝野的时候,政权选拔官员,就要另辟蹊径了。 而过去,这里的‘另辟蹊径’,主要便是孝廉、力田,以及贤良方正在内的举荐,又或是天子听说某人有大才,便直接派人去请的‘征辟’。 但显而易见的是:这样单一的人才选拔方式,根本无法填补官员,尤其是决策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