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292章、可封王 (第3/8页)
人思索着杨一清列这些数字的原因,只听他很平静地问皇帝:“敢问陛下,若克复交趾,杀,还是抚?” 武英殿内一阵寂静。 王守仁心头也如压着巨石一般,凝重地看向皇帝。 杨一清说话很简单,一句话直指本质。 交趾在明初时,便有了数百万人丁。交趾虽有大片宜粮之地,要养活那么多人丁,还有多少余粮可供输运到大明腹地,使大明有更充足的粮饷?交趾是北击鞑靼、瓦剌的根基之一? 太难了。 而宣德年间为何放弃了交趾?叛乱不断,继续治理下去成本太高。叛乱是需要条件的,那么多人丁的支持、自宋以来数百年已然自成一方的惯例,没那么好打破。 杀,那意味着要杀掉数以百万计的交趾人丁,再迁大明百姓过去。这样的例子,史册上多的是。 迁民实边,也不见得好用。强如盛唐,征高句丽后迁了多少人丁过去?八年后就又回来了。 迁民实边,除非军威极盛,已经杀得那边再无力反抗,杀得良田都无主了。 非如此,就只能借鉴云南的经验,花上数以百年慢慢消化。 云南的经验都不见得在交趾好用,云南原先才多少人丁?是交趾的数百万众吗? 杨一清提出的问题,是道德上的极大拷问:抚,不足以短期反哺;杀,朱厚熜要背这种道德包袱吗? 朱厚熜摇了摇头:“不杀,也不抚。” 杨一清愕然地看向他:开疆拓土,你不杀又不抚,要怎样? “朕做生意。”朱厚熜给出了他们意料之外的答案,“国与国间,只讲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